English

且说“拉开距离”

1998-05-07 来源:光明日报 张 达 我有话说

据《罗丹艺术论》一书中介绍,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在创作时有个习惯,就是常常要退到距离自己的作品足够远的地方,眯起眼睛,反复地打量审视,以发现不足,进而加以弥补校正。

拉开距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鉴赏评判。这种艺术经验,许多人都有。尤其是面对规模较大的作品,恐怕是非拉开距离看不行。当然,这里的“距离”既指空间,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也指时间。许多作家写出作品后,并不忙于拿出去发表,而是放一段时间看看再说,就是如此。

由此,我想到了当前社会上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奖。评奖也是鉴赏,而且具有树立楷模、引导创作的社会性。这样的评奖,照理应该更为准确公正才是,然而在事实上却未必能够全然做到。该获奖的作品没有获奖,不该的倒获了;该获高奖的下来了,相反的倒上去了。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有种种之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显然在于未能拉开距离看。

文艺作品不是新闻作品,更需要接受时间的淘洗与考验。在这样的淘洗与考验之中,鉴赏者的遗忘无疑是一把最好的标尺。正是通过它去淘汰、去筛选,才有可能更客观地把“精品”挑选出来、保留下去。据有人统计,文艺作品的淘汰率,在一年的时间里为百分之九十,在十年的时间里为百分之九十九,这非常无情,却又十分公正。那些经久而不被人们忘怀的作品,一般说来是能够站住脚跟的,而那些时过境迁便被抛到九霄云外的东西,则要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看,什么是“精品”?精品至少应该是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和检验,经得住鉴赏者在较长时间里挑选而不被遗忘的作品。拉开距离筛选作品,道理也就在这里。

有鉴于此,我以为,文艺作品的评奖,最好能够有“拉开距离”的考虑,尤其是长篇创作,甚至不妨放几年以后再评。这样做,可以有几点好处:第一,可以使创作者保持平稳的心态,潜心琢磨,而不致过于急功近利;第二,可以减少评奖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使之更具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第三,从长远看可以更有利于稳步地提高我们的文艺创作水平和文艺鉴赏水平,有益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自然,也更有益于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